【中国梦 劳动美】打造新常态下中国最强“劳动力”
发布时间:2015-10-08 浏览次数:196
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、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,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、以好逸恶劳为耻,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,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,铿锵有力,掷地有声,将对“劳动”的重视和尊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同时也更加清晰,更加“接地气”。
历史证明,惟有劳动,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。是劳动者,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,深耕易耨、薪火相传,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华夏文明;是劳动者,在积贫积弱的中国现当代史中,坚韧不拔、默默奉献,历经革命、建设、改革三大阶段,书写了令世人惊叹的“中国发展传奇”。可以说,劳动才是人世间一切幸福的真正来源,是最需要重视、尊重的。然而,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市场化大潮中,劳动者在不断创造价值、积累财富的同时,却要经常承受“低地位、低收入、低素质”的尴尬处境,或艳羡于他人通过“拉关系”、“走后门”轻易获得的巨额财富而形成巨大心理落差。社会对劳动者的“广泛赞美”和“下意识轻视”,在理想和现实的双面介质中轮番呈现。长此以往,社会必然会失去创新的活力,停滞不前甚至倒退。
习总书记的讲话,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,打了一针强心剂,开了一张良药方。“劳动最光荣、劳动最崇高、劳动最伟大、劳动最美丽”,劳动者必须得到实打实的尊重,而不止于喊喊口号、唱唱高调。当前,身处全国上下共筑“中国梦”的关键性阶段,我们唯有积极为劳动者的权利实现营造氛围、创新机制、改善方法,打造新常态下的中国最强“劳动力”,我们才能用实干托举梦想,以行动达成目标。
打造中国最强“劳动力”,就要在全社会形成“弘扬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”氛围,树立“辛勤劳动、诚实劳动、创造性劳动”观念。观念的力量是巨大的,积极向上的观念,可以聚沙成塔、大有裨益;消极狭隘的观念,则会三人成虎、贻害无穷。为此,我们要利用好当前“全民参与、全民发现、全民监督”的自媒体优势,充分发挥宣传的作用,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劳动好典型,凝聚劳动正能量。通过高悬的舆论之剑,让轻视劳动的观念消失于口诛笔伐;让不劳而获的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。唯有如此,“尊重劳动”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,并以此为理念基石,统一为全民共识,贯穿于各行各业。
打造中国最强“劳动力”,就要积极践行“四个全面”发展战略,持续创新社会保障机制,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。要制定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收入分配机制,消除“灰色地带”,在物质上保障劳动者获得体面的报酬、过上有尊严的生活。要建立健全保障劳动权利的法律法规,破除“潜规则”,让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,让劳动者的合理诉求得到充分满足。唯有如此,劳动者的发展信心才能更足,工作劲头才能更强,创新力度才会更大。
打造中国最强“劳动力”,就要推动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、技术型、创新型劳动者大军。在国家层面、社会层面、企业层面,要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通过多措并举,创新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方式方法,持续快速提升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;在个人层面,要树立“终身学习”的理念,充分利用好“8小时以外”的时间,比学赶超,共同促进,成为有理想、有智慧、有技能、会创新的高素质人才。唯有如此,方可支撑起中华民族从“大国”到“强国”的跨越发展之路。
劳动强国,必先自强。我们每一位中国人,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厦的辛勤“劳动者”,都是共筑伟大中国梦的积极“践行者”,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尊、平等、创新、进取的精神品格,全社会必将形成劳动光荣、知识崇高、人才宝贵、创造伟大的价值导向。全员共进,必将奏响新时代劳动最强音!